首页 新闻 热点 财经 科技 互联网 汽车 文化 公司 经济 综合

古人的冬天如何防寒?看看他们的小妙招

2019-12-30 09:15:21 来源 : 大河网-河南商报

古人的“暖宝宝”——掐丝珐琅云蝠纹桃式熏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河南商报记者郑超

冬天的郑州让人直呼“冻手冻脚”,只想躲在屋内,抱着暖气片不撒开。但是,在古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吗?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颜值逆天的“暖宝宝”……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12月31日将是2019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等不到雪的郑州,换另一种方式来纪念将要离去的2019年,那便是强冷空气在年底重磅登场。

受强冷空气影响,12月30日到31日,全省气温显著下降。31日郑州最高气温为0℃,最低气温为零下7℃,将是2019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据目前预报来看,202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全省气温依然保持低位运行,也就是说,年底这场寒潮将不离不弃,陪你走进2020年。

进入2020年,郑州人心心念念的雪终于有了消息。预计2020年1月3日到5日,全省阴天,有小到中雨雪,沿黄及其以南部分地区有中雨夹雪或大雪,最高气温较前期下降4℃~8℃。

用花椒和泥,制成温暖的“空调房”

古代没有空调、暖气如何过冬?早在秦朝时,皇宫以及贵族府邸内就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

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壁炉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火道直通睡觉的炕床下面,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了几个仰韶时期的房基,墙壁是中空的,推测可能是上述的火墙。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烧火的灰烬遗迹,推测这些炭灰可能是用来取暖和做饭的。

汉朝时,有人又想出一个“奇招”,将花椒捣碎混合泥浆制作保温层,名为“椒房”。

因为椒房殿设在未央宫,后来椒房逐渐成为后宫权力的象征。大家是否还记得电视剧《甄嬛传》中“椒房之宠”的桥段?指的就是这个“椒房”。

古人也用“暖宝宝”,颜值逆天又便携

为了保暖,古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暖宝宝”。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用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往里灌热水,临睡前可以放在被子里取暖。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有些甚至还会传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梅长苏,经常用手炉取暖。手炉形似手提保温盒。早期的手炉多为陶炉,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作手炉。明代,手炉更加小巧,可放在袖中。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熏炉是一种专供室内使用的贮火器具,用陶土或铜铁制成,可外加竹笼,称为熏笼。白居易有诗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珐琅的,样子十分华丽。

冷到深处怎么办?“纸衣”上身来御寒

古时的人们寒冬里会穿什么?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古人选择穿“纸衣”。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一些贫苦的人民只能以麻纸、树皮纸为衣。渐渐地,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用纸衣套穿甲胄的,就连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有加强御寒效果的纸衣称作“纸裘”,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出门首选之物。

郑州天气

12月30日晴-1℃~5℃12月31日多云-7℃~0℃2020年1月1日阴-3℃~3℃

关键词: 防寒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