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热点 财经 科技 互联网 汽车 文化 公司 经济 综合

世界即时:透视全国R&D经费:“千亿俱乐部”扩员至11个 山东需抓牢科技创新“牛鼻子”

2022-09-01 20:24:16 来源 :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资料图)

R&D经费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集中反映了科技投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较上年增加了3个,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位居前6位,其中,广东突破4000亿元大关。

从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来看,最大的变化是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创新高,达到6971.8亿元,较上年增长10.0%。

近年来,科技经费投入公报备受社会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在谋求高质量发展中科技创新是重要动力,随着今年《公报》的公布,R&D经费投入也呈现出不少亮点。

湘、豫、皖入群

“千亿俱乐部”扩员至11个

由于各省份资源能力、地理条件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公报》来看,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头部效应越发显现。

2021年,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1个,广东以4002.2亿元一马当先、江苏紧跟其后,达到3438.6亿元,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分别以2629.3亿元、2157.7亿元、1944.7亿元、1819.8亿元排在第3至第6位。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活跃区域,广东、江苏、北京和浙江的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000亿元,规模已接近甚至是超过部分欧美发达国家。

此外,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这几个中西部省份的研发投入也相继跻身“千亿省份”行列。相比2020年,去年R&D经费超千亿元省份数量增加了3个,湖南、河南和安徽三省首次进入“千亿俱乐部”,R&D经费分别达到1028.9亿元、1018.8亿元、1006.1亿元。

虽然这一数据与头部省(市)研发经费投入的悬殊较大,但也可管中窥豹,一探中部省份在科创方面的努力程度。此外,由于每个省份的经济体量不同,单纯比较R&D经费规模,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地区对科创的热忱。

另外一个衡量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是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相比于R&D经费规模,这一指标更能看出一个地区对研发的重视程度。

数据显示,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核心区域,北上广R&D经费投入强度领跑全国,也彰显了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城市,2021年,北京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449.4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从人才这一关键因素看,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42.3万人,是2012年的2.5倍,全北京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万人,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合计4714.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

从“0到1”

基础研发投入跑出加速度

我们都知道,经费要围绕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根据《公报》,从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来看,去年最大的变化是基础研究投入水平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特别是2016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

R&D经费投入的三大主体包括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但由于投入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周期长、失败率高等多种原因,国内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显著不足。

对此,《公报》指出,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2021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904.5亿元,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1.3%,成为拉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

实际上,基础研究对国家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正得到举国关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强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今年全国两会上,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要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我们要争取‘十四五’期间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

今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上,王志刚称,要重点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因为基础研究是从未知到已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的过程,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规律、方法、技术路径找到。

也就是说,只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从“0到1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久久为功

山东要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2021年,山东以1944.7亿元的R&D经费投入规模排在全国第五,从2.34%的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山东排在了全国第八。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相比,山东的研发投入略显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R&D经费作为一个地区研发投入最直观的标准,投入越高的地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毫无疑问会具有更大的潜力。

风口财经梳理了2017-2021五年间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

2017年,彼时山东R&D经费投入还超过北京、浙江和上海,排在全国第三,虽然广东和江苏的R&D经费投入超过山东,也分别只比山东多出590.6亿元和507.1亿元。

但在2021年,山东的R&D经费投入仅为广东的一半,江苏的57%。2017年R&D经费投入比山东少了将近486.7亿元的浙江,也于2019年反超山东175.1亿元,2021年,浙江研发投入已高出山东213亿元。

实际上,经济发展的势头也会影响研发投入,熟悉全国经济格局的人都知道,浙江一直在奋力追赶山东,在发展水平、繁荣程度、民富实力等方面,浙江甚至不输江苏和广东。

2017年,浙江与山东经济总量差距在2万亿元左右,2020年这一数据缩小至8500亿元左右,不过在2021年,山东将两者的差距扩大到90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山东对浙江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比去年同期多了1100亿元。

今年年初,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把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作为“十大创新”之首,同时提出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全面起势。

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捷径,需要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面起势的山东,抓住了科技研发创新,便抓住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最近更新